艾姓和白姓的由来
2010-04-23 21:21:11 来源:芗城乡讯报 浏览:6787次
艾姓的起源
艾姓是一个来源较为复杂的姓,主要来源有: 一是以祖字为姓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载:艾氏为“夏少康臣汝艾之后”。艾姓出自于夏后氏,禹王之后,以祖字为氏。夏朝少良当国时,有大臣汝艾(一作女艾),其后人以祖字为姓,遂成艾姓。通常认为,汝艾是艾姓的始祖。 二是以邑为氏。春秋时期,齐国有位大夫名孔,封邑于艾陵(今山东省泰安东南),人们就叫他孔艾,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“艾”作为姓氏。故《通志·氏族》说:艾氏为“春秋大夫孔艾之后”。 三是北魏时鲜卑族复姓艾斤氏,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,后改为单姓艾氏,称艾姓。艾姓郡望陇西、河南、天水。 漳浦县现有艾姓,系2002年从三峡移民迁入。
中国白姓的起源
中国百姓的起源,史载有五:一是白阜之裔。白阜,号应龙,雍州南塬(今陕西省凤翔县尹家乡槐原村白家台)人,被尊为白氏始祖。据《姓考》、《姓氏寻源》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等书籍记载:“炎帝有臣白阜,为黄帝通水脉,当为白氏之始。”据称,白阜于公元前2697年在世,他辅佐炎黄联盟,涿鹿之战擒蚩尤,随“二帝”南下繁衍生息,已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美谈。然有关白阜的后裔世系及其名讳至今仍传说模糊,尚无据可稽。 二是姜太公之后。白永铭在《富阳新登东安蒲川白氏谱·白氏源流节要序》记载:“白氏乃姜太公之后,太公佐武王伐纣,观兵孟津,渡河中流,白鱼跃入王舟,太公详谶,以为天命归周之瑞。时诸侯不期会者八百,遂伐纣。天下宗周,乃封太公于齐,赐其次子份为白姓。及永清大定,列土分茅而封于鄣(今山东平阴,一说诸城),受次国伯爵……”鄣被灭后,白份裔孙仍留居鲁南一带繁衍生息,成为鲁南白氏望族。 三是白生之后。据《汉书》、清乾隆《曲阜志》等书记载,西汉初,在山东曲阜县东部有白生其人,名睦,后移居河南南阳,成为南阳白氏望族。白生被尊为白氏始祖之一。 四是出自姬姓。据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》、《姓氏急就篇》、《百家姓》等书记载:“白氏出自姬姓。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,为晋所灭。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于秦,受邑于百里,因号百里奚。奚生视,字孟明,古人皆先字后名,故称为孟明视。孟明视二子:一曰西乞术,二曰白乙丙,其后以为氏。”另据《史记·秦本纪》记载:“(秦穆公)使百里奚子孟明视,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,……”由此可见,西乞术、白乙丙并非孟明视之子,而是蹇叔之子。蹇叔的两个儿子都是春秋时秦国名将,其小儿子名丙,字白乙。白乙丙的后代以他的字命氏,就是白氏。因春秋时秦国建都于雍,故此支白氏形成于今陕西省凤翔一带。 五是封地为姓。据《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》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、《辞海》等书记载:“白氏芈姓,楚公族也。”“白氏姓源一支以祖辈封地为姓。出自春秋时,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胜。楚惠王二年(公元前487年),楚令尹子西把胜从吴国召回,封于白(今河南省息县东北白土店子),为白公,世称白公胜,其子孙即以白为氏。”白公胜的后裔子孙,以他的封邑为氏,逐步繁衍成为楚国的大姓。 中华白氏发源于陕西,郡望冯翊。下有两大支系,北方白氏望出山西太原,南方白氏望出河南南阳。全国各地白氏还有许多堂号,如河南洛阳和河北南宫分别以“白香山”、“思命堂”为堂号。
福建白姓
明嘉靖河南《固始县志·隐逸》载,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18姓中有白姓。将乐县新编《白氏族谱》载,白氏源于本县十九都江田世系,先祖河南光州固始人,五代十国时随王审知入闽。 《泉州府志》、《南安县志》和白叶街《残谱》载,元末明初,山后利州(川北)白氏,随朱元璋部队入闽,世袭泉州镇抚,裔孙分别徙居福州、泉州和南安。白肇元于元至正年间(1341-1368年)为泉州府判兼理同安刑事,定居同安西柯镇瑶头村,为同安白姓始祖,其后裔白苗庵,名兴,为银同始祖,后裔白应顺迁安溪榜头乡开基,衍成大族。 《兴化府志》、《莆田县志》载,明洪武年间(1368-1398年),河北涿州白氏,随军拨充兴化官宦,裔孙随郑和下西洋,因功授兴化府卫所副千户、平海卫指挥。 永泰洑口后亭《白氏族谱》载,明永乐三年(1405年),始祖白氏自延平徙居永福(今永泰)后亭村。其先祖来自中原,随军征战,因功到延平任卫官。 浙江平阳和福鼎沙埕《白氏家谱》载,窑头先祖系原居于江西南昌府纲巾巷的大元进士,因到泉州府任理刑官,兼理同安事务,遂落籍于同安窑头。另据白嘉祥《白氏尚贤堂家谱》序(厦门图书馆藏谱)载:族本河南固始县,迁移江西乌衣巷(待考)。兴公兄弟先祖官宦银同,此乃宇之根也。
(来源:漳台族谱对接网)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