漳州籍青年作家吴可彦的“有限生活无限遐想”
2021-01-27 18:15:36 来源:芗城乡讯报 浏览:87次

每个人都是有限的,生命有限,知识有限。“13岁那年,我的眼睛被诊断出视网膜色素变性,医生说我的可视范围会逐渐缩小,直到完全看不见。那时候我才知道,人的视野也是有限的。”1月23日,漳州籍青年作家吴可彦在新华?作家空间与线上线下读者分享了他“有限生活里的无限遐想”,带领听众感受了一番别样的文学创作之旅。 “您是怎么走上写作之路的?”嘉宾主持漳州作协副主席曾丽琴开门见山地问道,“因为我的眼睛有严重的问题,世界在我面前变得很不真实,如梦幻泡影。”眼睛被诊断出视网膜色素变性时,医生判定吴可彦会逐渐失明,突然的打击让吴可彦一度陷入困惑和迷茫中。试图从哲学学习中找到真实世界和摆脱困境的吴可彦并未如愿以偿。“还好当时我读到一本海明威的《老人与海》,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打倒,但不能被打败,这让我备受鼓舞。如果总是盯着结果,那当然什么都没有意义,但是人活着是为了这个过程。转变思维之后,我明白一个道理:恰恰因为我会失明,我更应该在失明之前好好努力,让这个过程更加充实。” 文学给了吴可彦慰藉和力量,于是他疯狂地喜欢上了文学,也萌生了创作的冲动。16岁时,吴可彦开始尝试写小说。一开始,他需要把电脑屏幕上的字放得很大。随着视力的下降,最后只能依靠语音软件,使用键盘盲打,在黑暗中坚持着写作。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学创作之路,吴可彦分享了《星期八》、《八度空间》、《茶生》和《地球少年》等多篇作品的创作灵感、写作缘由及创作技巧。他的博学多识给予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在分享中他时而谈人文、时而谈科技,时而谈音乐、时而谈绘画,时而谈西方文化、时而谈传统文化……引经据典,谈古论今。这令广大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这位90后作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多样性。 最后,吴可彦表明了自己的坚守,“一个作家的终极作用,无非就是给这个人类共同体留下一点思想,留下一些人物形象,这很难,不仅要靠努力,还要靠缘分,自己所能希望的是下一本小说可以写得更好。” 据了解,出生于90后的吴可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残联盲协文学委员会委员,迄今已创作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,出版长篇小说《星期八》《茶生》等6部作品。近年来,吴可彦潜心创作,长篇少年科幻小说《地球少年》于去年发表于《福建文学》并出版单行本,长篇小说《盲校》在《作品》发表,作品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。 (章少英)
|
|